環保風暴對于企業是災難還是機遇
瀏覽次數:1394 發布日期:2017年10月12日
環保風暴對于企業到底是災難還是機遇,對于經濟發展究竟是破壞還是促進,對于民生利益是減損還是利好,這些問題必須得到明確和澄清,不能讓錯誤認識主導了輿論和民心,否則,環保風暴就有可能因過多的阻力而層層衰減,失去其強勁的勢頭。
首先,關停污染企業是讓污染企業死,而任由污染企業存在是讓環保型企業死。
環保型企業不但需要大量的設備投入,而且日常使用和維護的成本也非常高。這些投入必然要分攤到產品中去,其產品價格就會升高。污染企業沒有環保投入和成本,產品價格自然會低。這樣,在市場競爭中,污染企業的產品就比環保型企業的產品更有價格優勢,致使環保型企業反而處于劣勢地位,甚至活不下去。
在特定時期內,社會對某一產品的總需求是一定的,如果一家污染企業倒閉了,這個需求并不會隨之消失,而一定會轉移到環保型企業中。假定環保企業和污染企業的生產效率是一樣的,也就是說,污染企業生產全部產品需要多少員工,環保型企業生產等量產品也會需要同樣多的員工,關停污染企業后,其員工都會在環保企業找到工作。關停污染企業會造成大量失業是個偽命題,只是出現階段性的失業。
其次,縱容一家污染企業存在,就會有更多的企業變成污染企業。
如果環保型企業在價格競爭中處于劣勢,就會逼著環保型企業向污染企業“學習”,即使已經安裝了環保設施也不運行,而寧愿接受罰款。據鋼鐵行業協會測算,每生產一噸鋼,環保設備運行成本為130—150元,在每噸鋼平均利潤僅有幾塊錢的市場行情下,不污染就沒錢可賺,很多鋼鐵企業賺的就是污染錢。在一些行業中,關停環保設備已經成為了普遍現象,不但是一些小企業這樣做,就連一些央企也無力抵抗這種“潛規則”。
再次,污染企業的野蠻生長,導致企業的環保責任意識淡漠。
據環保部消息,截至8月20日,在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防治強化督查中,共現場檢查企業40925家,發現問題企業22620個,督辦突出問題9040個,問題企業占比達到55.3%。在京津冀這種公眾環境意識強,政府對污染抓得嚴的地區,污染問題尚且如此普遍,其他地區污染現象有多普遍,就可想而知。
以2017年的環保風暴為標志,中國企業進入了還賬模式,這意味著過去那種靠破壞資源和環境、靠偷漏稅、靠低工資和低福利降低成本的競爭方式已經過去。環保風暴對于那些好的企業是一個歷史性的戰略機遇,污染企業大批死掉,為環保型企業騰出了發展空間,降低了其競爭的慘烈程度,推動了產業升級的加速。哪些企業先過了這一關,建立起以新技術、新模式、新管理為主的競爭優勢,哪些企業就會活得更好。
據環保部發布的《2016中國環境狀況公報》顯示,2016年,全國33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中,254個城市環境空氣質量很標,占75.1%。面對普遍的環境問題,面對頻繁發生的環境事故,面對那些讓人不忍直視的環境災難,中國需要的不是對污染企業的“玻璃心”,而是不徹底治理污染絕不罷休的決心。如果不能對那些污染企業痛下殺手,就會有人死于污染。當需要斷臂求生的時候,如果連斷個手指甲都心疼,犧牲的就不再是一條手臂,有可能會付出生命的代價。治理環境污染就是一場斷臂求生的戰役。
上一篇:陶瓷纖維在冶金行業應用的技術發展支持
下一篇:陶瓷纖維毯提高了熱效率的保存